《孝經》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。傳說是孔子自作,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。清代紀昀在《四庫全書總目》中指出,該書是孔子“七十子之徒之遺言”,成書于秦漢之際。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,注解者及百家。...
原文: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。 譯文:樹希望靜止不擺,風卻不停息;子女想贍養父母,父母卻已離去。
中華孝道文化源遠流長,博大精深。孝道,簡單說是孝敬或者孝順。“孝敬”或“孝順”有兩層意思:贍養和順從。一般人所謂“孝”,無非是多給父母錢物,保障“豐衣足食”,但有的人甚至連這一點也做不好。至于尊重父母...
在二十四孝的故事里,有一則故事講的是董永賣身葬父。每個人孝順父母的方式不一樣,孝不僅表現在父母在世時孝敬父母,也表現在父母過世以后,如何舉辦葬禮哀思父母,更要把行孝當成一種習慣。這是秦泓對孝道的理解。...
1、孝子之至,莫大乎尊親。——孟子2、無父無君,是禽獸也。——孟子3、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,若命之不可易,若美惡之不可移。——《呂氏春秋》4、孝子不諛其親,忠臣不諂其君,臣子之盛也。——莊子
說實話,孔子講孝道的地方很多。有故事。比如,《家語》中記載的有一個兒子舉報父親,孔子并沒有處罰,而是把他們關在一起,最后就撤訴了。我們現在的法律不是也加了一條,親人可以不出庭指證嗎?另外,孔子還說過自...
當我赤裸裸,來到這個世界!體重不到十斤,身長僅有一尺!不會說話,不會走路;衣食住行,大小二便;都沒辦法,自己料理。在襁褓中,只能哭泣,用來表達,我的心意。
我們希望孩子好學,我們希望孩子孝悌,首先從我們自己做到孝悌,上行下效。在唐朝有戶人家姓崔,他們的曾祖母姓長孫,這位長孫夫人年紀大了,牙齒全部都掉光了,結果她的媳婦,也是這個家族的奶奶,每天都先齋戒沐浴...
清明節的意義是什么?想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。但人們對于先人的懷念和祭祀,實際上是中華民族重視孝道、感恩不忘本的顯現,這也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基。死后的紀念固然重要,但身前的“厚養”更應該重視,...
韓國人崇尚“人倫之中,忠孝為本”的儒家思想,每年5月8日的“父母節”,把“父親節”、“母親節”、“老人節”三節合一,這一天,人們不僅會為自己的父母獻上禮物和問候,社會上還會舉辦各種敬老活動。除此之外,...
南北朝時的南齊,有一位很有修行的高僧──道紀法師。他常常在鄰城東邊講經,來去之間都扛著一個扁擔,扁擔上有兩個擔子,一個擔子里坐著他的母親,一個擔子則擺滿了佛經佛像。日常生活中,不論穿衣、吃飯、大小方便...
第一種不孝,是手腳懶惰不去工作賺錢,不管父母的生活。第二種不孝,是喜歡喝酒賭博,把錢花光了,不管父母的生活。
孝是中國人精神文明的精髓。一個年輕人,必須具備很多的美德,其中,孝順、恭敬是最基本的美德,也是做人的根本。
通讀《弟子規》,概而括之,就是一個“孝”字。儒家孔子講“百善孝為先”,可見“孝”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是如此的重要。
“養則致其樂”這句話的意思,便是說子女奉養父母親,要讓他們在生活上,得到最大的快樂。古書上有兩句話“父母在,不言老。”、“父母在,不遠游。”其實這都是說明,為人子女在每天的生活上,都必須細心體貼父母的...